30歲以下投入股市的人數也變多,從五年前的25.4%成長到36.1%,開戶數多達123萬。
話雖如此,據了解投票率沒有因此受太大影響。而且以往在截止日期前第四台會從單一地址收到大量投票表格,那是一些獲提名的藝團動員粉絲投票,這個情況已不復見了(當然網上動員還是會有的)。
說到演出,餘下的四個樂聞都或多或少跟表演相關,分別是「香港小交響樂團與MOViE MOViE首度合辦『Life is Art盛夏藝術祭』電影節」(第四位)、「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及香港電台呈獻《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第七位)、「香港兒童合唱團上演新創作音樂劇《歌王之王》」(第九位)和「香港中樂團為全球中樂行業第一個樂團設置網上音樂廳」(第十位),不過當中只有第九位是現場演出,反映在疫情下各藝團靜極思動,推出各種新計劃與觀眾接觸。不過,從另一方面看,「Uncle Ray榮休」代表香港失去一個極為重要的唱片騎師,事實上「十大樂聞」中有不少新聞跟「失去」相關的,除了「Uncle Ray榮休」外,「資深樂評家周凡夫辭世」(第二位)、「創刊逾三十年的《美樂集》停刊」(第三位)和「曾福琴行結業」(第六位)都是「失去」的新聞,不得不說2021年確實是一個「離散之年」。文:洪思行(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主。這兩個都是表揚二人對香港音樂所作出的貢獻,較可惜的是泛亞交響樂團雖仍十分活躍,但擔任音樂總監的葉惠康因年事已高而退居幕後,反之盧景文仍孜孜不倦,每年都有穩定數量的製作。坦白說,筆者對「受疫情影響,很多音樂會被迫取消或改變節目內容」只排第十四位感到有點錯愕,畢竟這是對整個業界和觀眾都有影響,上年「十大樂聞」中有五個跟疫情有關。
個人網站) 上月,香港電台第四台公布了2021年「十大樂聞齊齊選」的投票結果,從21項候選音樂新聞中,選出十項「對香港文化及學術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樂聞」,是作為回顧2021年香港樂界的一扇不錯的窗。不過細想後也覺不無道理,畢竟大家已經習慣,再不是「新」聞了,即使執筆之際正值第五波疫情,表演再被迫取消,業界都無強烈的意見,只能默默承受…… 另外已有數年不見的樂聞是本地學校在外地比賽得到佳績的新聞,往年總有一兩則相關的樂聞入選十大(學校動員投票能力非常大),可是因為疫情,不要說去外國比賽,連本土的比賽也難以展開,或者今年都不會有這種樂聞入選了。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事實上,現在不只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基因檢測技術也是突飛猛進,像「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一次檢測多組基因,對於癌症治療便可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資訊,病友接受治療時,就可以了解有哪些對應藥物可供運用,用藥也會更有效率。另外,平常水份攝取量要充足,才能有效排除體內毒素,避免致癌物進一步傷害膀胱健康。蔡育傑醫師對此表示,一般來說,當病友接受化療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就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如此才能了解是否有對應標靶藥物可供使用蔡育傑醫師也提醒,膀胱癌的主要症狀為「血尿」,若突出現有血尿,建議盡快就醫。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此外,病友用藥後,無惡化存活期達5.5個月,總存活期則可達到13.8個月,病友的生存機率因而提升許多。
他指出,近年來,治療轉移性膀胱癌的武器越來越多,當化療結果不如預期,還有免疫治療可供選擇,當免疫治療也陷入瓶頸,則可考慮採用精準治療、標靶藥物,病友的存活希望也就更為增加。另外,平常水份攝取量要充足,才能有效排除體內毒素,避免致癌物進一步傷害膀胱健康。舉例來說,如果轉移性膀胱癌病友接受基因檢測時,發現癌細胞帶有FGFR(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基因變異,病友便可選用標靶藥物-FGFR抑制劑幫助增加存活機率。若要預防膀胱癌,則要少抽菸、少吸二手菸,並避免接觸致癌物,也不要擅自服用中西藥。
一出現「血尿」,千萬不要忽視嚴重性。目前轉移性膀胱癌治療正逐漸走向個人化、精準醫療趨勢,當病友對化療、免疫療法的反應不佳,往往更需要個人化、精準醫療的輔助。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事實上,現在不只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基因檢測技術也是突飛猛進,像「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一次檢測多組基因,對於癌症治療便可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資訊,病友接受治療時,就可以了解有哪些對應藥物可供運用,用藥也會更有效率。
其中,約3%的病友可達到完全緩解目標。蔡育傑醫師對此表示,一般來說,當病友接受化療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就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如此才能了解是否有對應標靶藥物可供使用。
若出現轉移性膀胱癌,第一線治療以鉑金類化療藥物為主,病友用藥後,效果多半不錯,對於無法接受化療,或化療後還是持續惡化的病友,則可選擇免疫藥物,健保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進行給付。面對膀胱癌轉移,病友用藥有更多選擇 蔡育傑醫師分析,當膀胱癌往外擴散時,較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肺或肝等部位。
基因檢測+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更精準 根據國外臨床實驗顯示,若轉移性膀胱癌病友接受基因檢測後證實癌細胞帶有FGFR基因變異,在使用標靶藥物FGFR抑制劑後,「總緩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達40%,這代表每10位病友用藥後,就有約4人的整體腫瘤呈現明顯縮小趨勢。文:癌症希望基金會|諮詢:蔡育傑(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蔡醫師,現在化療沒效了,該怎麼辦?我還有救嗎?」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在診治轉移性膀胱癌(最常見的病理分類為泌尿上皮癌)腫瘤病友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年長病友因化療結果不如預期而灰心,因此對於上述病友的擔憂並不陌生不過Spotify捍衛Joe Rogan的立場始終堅定,沒打算拿Joe Rogan開刀,但於1月30日宣布在平台上任何討論COVID-19的Podcast節目加上「內容諮詢」,可引導聽眾進入Spotify的COVID-19中心,了解「以統計數據為依據的事實」,獲取全球科學家、醫師、學者和公共衛生當局共享的最新消息,還有可信的消息來源連結。他說:「我在Podcast中講了一個故事,關於我和我的朋友湯米、湯米的女朋友。我當然不想成為種族主義者,我當然也不想為了娛樂而冒犯人,就像一些種族主義者那樣。上個月,搖滾明星Neil Young要求Spotify刪除他的音樂作品,以抗議該平台上喜劇演員Joe Rogan的Podcast節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散播關於COVID-19的假訊息,許多音樂人也響應加入Neil Young的行列。
」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oe Rogan(@joerogan)分享的貼文受到批評的集數,分別邀請了聲稱發明mRNA和DNA疫苗核心平台技術的馬龍博士(Robert Malone),以及散播疫苗極度危險的麥卡洛醫生(Peter McCullough),這兩人都被指出宣揚了有關COVID-19、疫苗和治療方式的錯誤資訊。這2集目前仍可在Spotify的《The Joe Rogan Experience》上找到。
在此之前,雖然Joe Rogan在節目上與來賓對談關於COVID-19、疫苗、陰謀論的內容,讓許多醫界人士感到擔憂,在Neil Young等人1月份開出第一槍宣布出走Spotify後,與Spotify簽訂了多年合約的英國哈利王子和妻子梅根也在一份聲明中敦促該公司停止分享COVID-19錯誤資訊。此外,約有270名科學家和醫護人員呼籲Spotify停止有關Joe Rogan節目的錯誤資訊。
儘管Neil Young事件發酵,音樂人Joni Mitchell、Dave Crosby和Stephen Sills揚言要出走,Spotify仍不願放棄這隻金雞母。』」Joe Rogan說他已經刪除了該集Podcast,並承認這是一個愚蠢的說法,並補充說:「我只是想娛樂一下。
」埃克表示,從Spotify刪除集數,是公司與Joe Rogan討論後的結果,並且是由Joe Rogan選擇撤下部分集數。」Spotify最新立場是什麼?Joe Rogan因種族歧視字眼再度炎上,Spotify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埃克(Daniel Ek)昨(6)日也寄出一封內部信,向自家員工道歉:「對於Joe Rogan節目爭議對你們每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我無法以言語來表達歉意。《紐約郵報》指出,這些被撤下的集數的來賓包括著名的保守派、極右翼專家或陰謀論者,包括Proud Boys的創辦人Gavin McInnes。Spotify為何決定下架Joe Rogan集數?是什麼改變了Spotify的決定,要撤下平台上最收歡迎的Podcast集數?導火線在上週五(2月4日),美國著名的靈魂樂歌手Indie-Arie宣布要求Spotify刪除她在該平台上的所有作品,原因是Joe Rogan曾在不同節目中一共說了24次的「N字」(N word, 指的是Nigger,黑鬼)。
」「我試圖讓這個故事變得有趣,我說:『我們下了車,就像置身在非洲一樣,就像在《決戰猩球》裡一樣。我有興趣找出真相是什麼。
Joe Rogan x Nigger.A compilation. pic.twitter.com/dMgtdzz4rk— Scottie. (@ScottieBeam) February 4, 2022Joe Rogan也談到分享的影片中,他講了一個故事,將黑人社群和電影《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做了比較。我們在費城,我們去看了《決戰猩球》。
Joe Rogan的某些評論難以置信的傷人,我想鄭重的澄清,那不代表這家公司的價值觀。「我不是醫生,我不是科學家,我只是一個坐下來與人交談並與他們交談的人.......我會做錯事,但我嘗試糾正……我有興趣說出實情。
隨著爭議越演越烈,外國媒體發現,Spotify已經悄悄撤下了該節目部分集數,不過撤下的主因,卻不是與COVID-19和疫苗有關。自從Joe Rogan與Spotify在2020年達成1億美金的協議後,Joe Rogan的完整Podcast節目只在Spotify獨家播出,是目前Spotify上收聽人數最多的節目,每集吸引1100萬名聽眾。我們不知道我們要去哪裡,我們只是被放下車,然後我們就在這個全黑人的社區下車了。Indie-Arie痛批Joe Rogan根本不該說出那個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
Joe Rogan本人也針對外界質疑做出回應,強調他並沒有散布錯誤信息,有些人對他所做的事有「扭曲的看法」,而他所做的只是分享「意見」」「我試圖讓這個故事變得有趣,我說:『我們下了車,就像置身在非洲一樣,就像在《決戰猩球》裡一樣。
」Spotify最新立場是什麼?Joe Rogan因種族歧視字眼再度炎上,Spotify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埃克(Daniel Ek)昨(6)日也寄出一封內部信,向自家員工道歉:「對於Joe Rogan節目爭議對你們每一個人帶來的影響,我無法以言語來表達歉意。我們在費城,我們去看了《決戰猩球》。
儘管Neil Young事件發酵,音樂人Joni Mitchell、Dave Crosby和Stephen Sills揚言要出走,Spotify仍不願放棄這隻金雞母。』」Joe Rogan說他已經刪除了該集Podcast,並承認這是一個愚蠢的說法,並補充說:「我只是想娛樂一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